每当听到“真实事件改编”六个字,这部作品一般来说不会差。
《杀人回忆》、《总有一天》、《素媛》等等,这些改编自真实事件的电影,往往充满着对现实生活的控诉,除了引起观众的共鸣之外,还会产生很强的代入感。
而今天这部《萨利机长》,也是如此。
《萨利机长》的导演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一个拿了无数电影大奖的导演兼演员,《神秘河》、《廊桥遗梦》等脍炙人口的作品都是出自他之手。
而本片的男主角则是影史上的传奇人物汤姆·汉克斯,了解他的人就会知道他的演艺生涯有多么传奇,《阿甘正传》、《拯救大兵瑞恩》…..
电影改编自真实事件:2009年1月15日,全美航空1549号航班从纽约起飞,因遭遇鸟击致两边引擎损坏,萨利机长根据多年飞行经验和临场直觉,没听塔台迫降到附近机场的指令,千钧一发之际选择水上迫降,全机人员得以奇迹获救,所以《萨利机长》期间,汤姆·汉克斯跟原型人物萨利机长相处了半天,就这么半天他就基本掌握了萨利机长的神韵。
故事一开场,便是一场空难。
画面聚焦在飞机舱,飞机刚刚起飞没多久,就撞上了一群鸟,飞机双侧引擎都被撞坏了,萨利机长正在向总部求救,总部告诉他随时可以返航迫降,但是一旁的副机长提醒他,飞机飞行高度过低,迫降十分危险,最后飞机与一栋大楼撞毁。
这时萨利从噩梦中苏醒,空难这件事像个阴影一样缠着他,是因为就在十几个小时之前,他刚刚经历了一场巨大飞机事故,幸运的是飞机上150乘客和机组人员无一伤亡,飞机迫降在一个非常规位置上——哈德逊河上。
此时萨利是美国的大英雄,电视媒体上不停报道着萨利机长的英勇事迹,报道中还有乘客对萨利表示由衷的感谢,因为是他将乘客们的生命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
这里电影用了一个特殊的手法来增强冲击色彩,事故发生在2009年,当时的美国正遭遇着金融危机,举国上下一片低迷,所以萨利机长的英勇行为成为了他们的慰藉。
然而到了下一秒,国家安全运输委员会正在背后调查着萨利机长迫降行为的合理性,虽然没有出现人员伤亡,一旦通过计算调查发现这是个错误决定的话,萨利机长就会面对非常严重的指控。
而且这些调查小组的人员对于这场事故中的美国英雄没有丝毫客气,他们更像是故意来找茬的,他们怀疑萨利机长和副机长说的每一句话,认为他没有遵守应有的规则,甚至觉得萨利机长的做法十分愚蠢,在调查中也处处使坏心眼,企图让萨利主动承认在飞机事故中有不合理行为。
所以在调查小组的逼迫下,萨利心里也十分不安,因为媒体的追捧将他推到了风口浪尖上,一旦出现任何问题,他将落入万劫不复之地,所以电影中也用了好几场戏描绘萨利机长面对采访时忐忑不安的心情。
甚至电视上有报道质问道:“把哈德逊河当成跑道,我们现在知道那是错误决定,这决定将机上所有人命置于险境,萨利机长,到底是英雄还是骗徒?”
萨利机长每晚辗转难眠,他悲观地说到:“过去40年我载过百万名乘客,但最后,人们却以这208秒来论我的功过。”
在随后的调查会中,调查委员们计算机模拟的数据显示,当时制定的返航拉瓜迪亚跑道方案,不仅是可能的,还是有很大几率可以完成的,所以他们对于萨利机长迫降在哈德逊河上的做法十分怀疑,但是萨利机长本人并不赞同。
因为他才是当事人,当时的情况绝对做不到委员会说的那种方法,如果他承认自己判断失误的话,自己的一生将毁于一旦。
这里电影也使用了强烈的对比手法,片中从两个角度描绘了空难的发生,而且空难的情节是通过插叙的手法展现的,同一个事件从两个角度个拍摄了一次。
第一次是调查结果出来之前,空难视角以地勤人员出发,地勤人员惊讶的表情就能看出,萨利机长迫降哈德逊河上的做法简直就是一场奇迹。
第二次则是在听证会上重放了空难的片段,这一段则是以机长的角度出发,这段剧情展示了萨利机长的沉着冷静和经验丰富,凭借着超高的驾驶技术完成了这一场史无前例的奇迹。
从这里就能证明,萨利机长确实是一名英雄。
电影结尾,萨利机长说了这么一段话:这场奇迹,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功劳,也是所有乘客,救护人员,轮渡船员和警局潜水小队的功劳,因为每个人都出了力。
因为在迫降在哈德逊河上时,有超过1200名急救人员以及七艘载有130位乘客的渡轮对失事航班的乘客及机组人员伸出援手,再加上纽约市民的帮助,救援过程仅仅用了24分钟。
这部电影的核心是人,没有多少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没有绚丽夺目的特效场面,《萨利机长》只是重新定义了美式英雄,片中那些井然有序地救援场面,让观众深深感受到群众的力量才灾后幸存的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