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属于我国西北省份之一,下辖了2个地级市和6个自治州,总计8个地级区划。由于青海省的地质结构非常复杂,耕地面积少,交通条件有限。因此,总人口只有590多万,大体上相当于河南、山东等省份一个地级市的人口。不过,青海省的面积非常大,达到了72万多平方公里,相当于中部好几个省份的面积总和。
其实与河南省、山东省等省份相比,青海省设立的时间,还不到100年。1928年,青海省设立。不过,青海省的历史非常悠久。在元朝之前,历代王朝基本上都沿用了州县两级区划。当然,为了加强对各地的管理,历代王朝都想了很多办法,陆续出现了汉朝13州、唐朝15道、宋朝23路等等。13世纪中期,北方的元朝崛起以后。
在几十年时间里,先后消灭了大金国、西夏国、大理国、西辽国、南宋等一系列政quan,建立了一个疆域辽阔的庞大帝国。不过,随着疆域面积的扩大,元朝开始面临各种问题。元朝的地方管理经验非常缺乏,面对全国几百个州府、几千个县,元朝束手无策。各地的人口数据、耕地亩数、农作物产量情况很复杂。
以农作物为例,由于各地的地质结构和气候差异巨大,各地的农作物,分为了水稻、大豆、高粱、小麦等等。各地的耕地,则分为了旱地、水浇地、黑土地等10多个类型,每一个类型又分成了上中下3个等级。面对这样的情况,号称“纵横欧亚大陆”的元朝非常头疼。依靠唐宋两朝的州县两级区划,根本无法满足元朝的需要。
唐朝的15道和宋朝的23路,对于元朝都不合适。最后,元朝在宋朝23路的基础上,结合了金国行尚书台的框架经验,进一步调整以后,推出了行省制度。元朝把全国划分为10个行省,例如岭北行省、河南江北行省、福建行省等等。各个省下辖了各个路,每个路下辖各个州府,每个州府下辖了各个县,相当于4级区划。
不得不说,在元朝之前,青海各地并不完全都在中原王朝的控制之下。例如唐宋时期的吐谷浑、青唐吐蕃等等,一直与中原王朝对抗。元朝统一天下以后,青海各地基本上并入了中原王朝管理。元朝虽然设立了行省制度,奠定了行省框架。但行省并不完善。首先,各省的区划不合理,管理难度非常大。第二,各地的机构设计粗犷,效率很低。到了元朝统治的末期,行省制度已经名存实亡。
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明朝以后,根据明朝的实际需要,结合了元朝行省的结构,进一步调整了各地区划。其中,撤销了路一级的区划,形成了省、州府、县三级的区划,这一结构非常经典,先后使用了几百年时间。在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在位时期,明朝完成了迁都以后,形成了南北直隶与13个省的区划。
其实,我国很多省份的基本区划,都是明朝统治时期形成的,例如河南省、江西省、浙江省等等。但是在西北地区,由于情况特殊,明朝在青海地区并没有设立省份,仅仅设立了朵甘都指挥使司。17世纪中期,清朝逐步确立了自己的统治。随后,清朝在明朝行省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了各地区划。最终,形成了内陆18个省的区划。
不过,在西北、东北等地,清朝一直没有建立行省。例如青海,当时被称为青海地方,属于各个部落的放牧区。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就出现了青海贵族罗卜藏丹津叛乱的剧情。康熙皇帝的十四皇子胤禵、雍正皇帝的宠臣年羹尧,先后出兵平叛。
由于没有地方区划,清朝对青海当地的人口、耕地等各方面数据,并不完全清楚。在清朝统治的中前期,在国力强盛的背景下,这些问题并不明显。但进入清朝统治的后期,遭遇了西方列强的一系列的战争。其中,列强们开始窥视清朝的西北各地。在这样的情况下,加强对青海各地的管理,就已经势在必行了。清朝在青海还没有来得及建立行省,自己就已经灭亡了。
1912年,清朝灭亡以后,我国进入了军阀混战的局面。直到1928年,出于当时的需要,青海省最终设立。鉴于青海缺乏大城市的问题,还把隶属于甘肃省管理的西宁等地,划入了青海省。其中,西宁成为了青海省的省会。一转眼到了建国初期,随着局势的稳定,我国进入了战后重建、恢复生产、发展建设等阶段的工作。
与其他省份不同,青海省属于多民族杂居的地区,情况特殊。因此,在建国初期,青海省的区划很有意思。首先,鉴于省会西宁市的重要性,设立了西宁地级市。同时,设立了玉树专区,下辖了玉树县、称多县、囊谦县。此外,青海省直接管理了湟中县、乐都县、大通县、民和县、湟源县、互助县、化隆县、循化县、贵德县、亹源县、共和县、兴海县、同仁县、同德县、都兰县、祁连设治局、星川设治局,总计18个县和2个设治局。
1950年,星川设治局更名为曲麻莱设治局。到了1951年,玉树专区被撤销,设立了玉树自治区(地级)。随着局势的稳定,青海省直接下辖的8个县,陆陆续续设立了自治区(县级)。当时,青海省管理了一个地级自治区、1个地级市,并且直接管理13个县、1个区、8个县级自治区等等。
鉴于县级自治区太多,缺乏统筹的问题。1953年,青海省先后设立了海北藏族自治区、黄南藏族自治区、海南藏族自治区、果洛藏族自治区、海西蒙藏哈萨克族自治区 等5个地级自治区,再加上原有的西宁市、玉树藏族自治区,总计形成了1个地级市、6个自治区,形成了7个地级区划。至于县和县级自治区的调整,仍在调整。
鉴于柴达木地区的复杂地质结构和当地丰富的矿产资源,在交通、通讯条件极为有限的情况下,1955年,青海省设立了地级柴达木工作委员会,相当于又多了一个地级区划。就在同一年,原有的各个地级自治区、县级自治区,更名为自治州和自治县。1956年,柴达木工作委员会,更名为柴达木盆地工作委员会。到了1957年,又更名为柴达木行政委员会。
1963年,柴达木行政委员会撤销,下辖的4个工作委员会,划入了周边的各个自治州管理。60年代末期,我国各地的专区,逐步更名为地区。1978年,鉴于青海省东部的管理需要,青海省设立了海东地区。在70年代末,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为了适应时代需要,我国很多省份下辖的地区,已经陆续调整为地级市。
1985年,原来的海西蒙藏哈萨克族自治州,更名为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随着青海省的持续发展,城市化建设进一步加快。2013年,海东地区被撤销,设立了海东地级市。截至这个时候,青海省形成了2个地级市、6个自治州的地级区划格局。至于县级区划,青海省总计下辖了7个区、5个县级市、25个县、7个自治县,总计44个区县。
关于我国各地区划调整的一系列故事,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