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的元宵节,也是每年春节的结尾之期。这些年,因为元宵节前后大概都接近阳历的2月14日。这个外国人的情人节。也不知道是哪个瘟三给引进来的。
当然也不能怪这个小三,因为喜欢就是硬道理。总有人要给它买单,显然比元宵节看似影响大众的消费,却远远不如情人节更具商业价值,再加上主要是以年轻人为主力,又以女性天真浪漫的需求为引领,你说是不是心甘情愿消费我不敢确定,反正有一点,一段时间内,外来的一些没有什么底蕴的节日,打败了传统节日。
好在这几年,我们开始觉醒,文化自信也赋予了我们更明智的抉择。我们不排挤你那个情人节,但是我们会更加重视我们的传统节日。于是,在一边抱怨民俗的流失,年味的淡然下,又积极地想把它们挖掘整理出来。
于是,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就有必要专门跟大家伙儿聊一聊。
因为它内涵丰富,底蕴深厚,还是我们自己的情人节,所以你听沽酒客给你聊聊。
元宵节的叫法有很多种: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
《梁元帝旨要》:“上元为天官赐福之辰。”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就是“上元节”。
元宵节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源于民间开灯祈福的古俗。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不过正月十五元宵节真正作为全国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
正月十五燃灯习俗的兴起也与佛教东传有关,唐朝时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
宵就是夜的意思,在古代很多朝代,是有宵禁的规定的。所以,古代的夜晚,并不像我们想象的电视剧里看到的,晚上灯火通明,到处莺歌燕舞,那些所谓的夜市场所也是个别的存在。
但是一直宵禁也不好,老百姓还得增加丰富业余生活。虽然没有今天的人那么嗨,如今好些人白天没有精神,晚上八点后才逐步清醒过来,那个年代,还是日出而作,日落而宿的多。
而到了三元节日,晚上就还是放宽政策,允许大家外出游玩。古代没有太多月亮惹的祸,要惹就是这些节日的时候。
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游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不过,个人认为元宵节最大的贡献,就是给那些适婚男女制造了一次面对面的机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际的机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
你看是不是很有趣。所以难免有一些月亮惹的祸出来。不过应该没有那么多了,毕竟不像今天,那么多钟点房等着你去下单。再说了,他们追求的也不是私定终身的信念。是什么不必探讨。
古人的元宵节的浪漫你可以从这些诗歌里感受到,欧阳修(生查子)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辛弃疾(青玉案)写道:“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而传统戏曲陈三和五娘是在元宵节赏花灯竞相遇而一见钟情,乐昌公文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订情。所以说也是中国的“情人节”。
所以,我今天觉得那些商家就没有眼光格局和文化,放着我们大好的元宵传统不去追捧,去搞什么狗屁洋节,跟你有关系吗?还有人说,你管得着吗?谁愿意管你呢?吃肉骂娘的人那么凶,管它作甚?
总之一句话,传统文化里面有的东西,你不一定遵守,但是可以了解,它们也可以与时俱进。当然民间和社会能给予它更多的关注和传承,才是有机会发扬光大。
还是那句老话,对自己家国的认可,从了解它的历史和文化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