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背景:公元前362年秋,在秦魏“少梁之战”中,秦献公赢师隰中了魏军射来的毒箭,生命危在旦夕,谁能肩负起强秦的担子?
立嫡?还是立长?
立嫡?还是立长?这是一千古难题。赢渠梁是嫡妻所生,而赢虔是长子。该立谁?
其实早在周公时就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只要明白什么是嫡长子,就知道赢渠梁继位其实是名正言顺的。赢虔虽然是长子,但是他是庶出。赢渠梁是嫡妻所生的长子,他继位是再合情合理不过了。只是,春秋战国之际,谁还管什么周公礼法,早就是“礼崩乐坏”了。所以,如果立赢虔也是无可厚非的,这就是争议所在。
可是,为何甘龙等更支持赢虔?上大夫甘龙更支持赢虔的表现:
在黑伯已经当众宣布了新国君是赢渠梁后,上大夫甘龙高呼:“嬴虔将军拥立有功,将军万岁!”大臣们也忙不迭跟着高呼:“嬴虔将军万岁!”
在我看来,甘龙此举,一是试探。他想看看嬴虔到底有无反心;二是向嬴虔抛出橄榄枝,向他表明自己是支持他的,只要他有意国君之位,自己就会拥立他。从甘龙后面的一系列表现来看,他确实是更支持嬴虔,这也是因为赢渠梁当国君,站在的是秦人的角度,而不会太顾虑秦国老士族的利益。
再有,在秦献公离世时,嬴虔为上将军,手握重兵,如果他要反,他其实是有能力的。你看魏国同为上将军的庞涓有多傲娇就知道上将军是怎么个地位了。朝廷上的老臣都是见风使舵的主,既然赢渠梁与嬴虔两人,无论是谁继位都是合理的,那么他们也就无所谓了。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谁占上风就支持谁了。所以,秦献公立赢渠梁为太子着实是步险棋。
那么,赢虔是真的无心国君之位吗?
从秦献公刚刚离世后,他的种种表现来看,行为上,他是支持君父的决定的。可是他的内心呢?秦献公为何临死前让赢虔割指立誓,写下血书:若负君弟,天诛地灭?
秦献公棋高一招,死前让赢虔割指立誓
其一,这和秦献公的早年经历有关。秦献公的父亲是秦灵公(在位:公元前424年—公元前415年),秦献公是秦灵公的嫡子,理应继位。可是秦灵公去世时秦献公才5岁(实际上是10岁),于是国君之位被拥有兵权的叔父赢悼子(秦简公)夺了去,秦献公便一直流亡在外。后面又传给秦惠公,直到秦出子时,左庶长菌改发动政变,迎立秦献公归国。正是这一经历,也让秦献公多了一颗提防之心。
其二,秦国在秦献公时期经过了大小战役早已经千疮百孔,国力衰微。秦国目下需要的不是战争,而是休养生息。他很了解自己的两个儿子,论武功,两子不分伯仲,甚至有可能长子赢虔反而更胜一筹。但是,论治国,显然赢渠梁更懂得以大局为重。秦国原本就是荒凉之地,是六国都不屑的贫瘠之地。秦人穷,是共识。《大秦帝国》中也有相应的描写,比如在开头时,公孙痤被秦军俘虏,公子卬代替统领大军,在秦军悄悄撤离时,公子卬在马上遥望秦军营寨,冷冷笑道:
“再等半个时辰,让那些穷秦做一回饱死鬼!”
秦国原本就穷,在经过少梁之战后,秦国确实已经再打不起一场仗了。
所以,秦献公选择把国君之位交给赢渠梁,考量的不是嫡庶之分,而是秦国的未来,谁能使秦国富强起来。此外,从秦献公临终前交代赢渠梁的事中也可知道他早已将秦国的局势看得透透的:
其一,不要急于复仇。二十年来,秦国已经打穷了,留给你的,是一个烂摊子。要卧薪尝胆,富国强兵。像公父这样老打仗,不行。其二,要善待臣下,尤其是世族元老,不要轻易触动他们。其三,也是最要紧的一条,要兄弟同心,不得交恶。
第一条,如果是长子赢虔继位,以赢虔的性格,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复仇。
第二条,秦献公知道赢渠梁将来的道路必定会受到一大波人的阻拦,因为赢渠梁会更在意普通秦人的利益,但是老世族们也不是轻易可以得罪的,所以,秦献公交代的是不要轻易触动他们。而且他知道赢虔是和秦国老世族们站在一块的,如果老世族们的利益受到威胁,必定会撺掇赢虔,赢虔难免不会心动,所以,他提前要赢虔立誓。事实证明,秦献公确实很有先见之明。
第三条,赢渠梁已经做了国君,那么就需要安抚一下长子赢虔。兄弟二人同心同德,秦国才能走得更长远。这三条临终遗言中就可见秦献公的智慧。
结语
这也让我想到《雍正王朝》里康熙的临终遗言。秦献公和康熙,他们都自知他们在自己的那条路上走得太远了,但是无法回头,所以就寄希望于下一任国君,希望他们走得是和自己全然不同的一条路。否则,秦献公会选长子赢虔继位,而康熙选择的人应该是废太子胤礽,而不会是严苛、刚正不阿的雍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