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都知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是唐初魏征谏唐太宗的话。其实这一比喻来自孔子。《新序》之《杂事四》中有记载。
有一天,鲁哀公问孔子:“我这个人生长在深宫里,在妇人的关怀下成长。一切安逸舒适,不知道什么是悲哀,什么是忧虑,什么是劳苦,什么是危险。你能给我讲清道理吗?”孔子说:“您能提出这个问题,说明您是个圣明的君主。我水平不高,对这些事讲不好。”
经鲁哀公一再要求,孔子向他讲出了君、臣、民之间的关系问题。孔子说:“您进入宗庙的大门,沿着正堂东边的台阶走上去,抬头可见正堂的房顶,低头可见摆放祭品的桌案。先辈们的遗物都在,但先辈们均已逝去,你思念先辈,能不产生悲哀之情?您黎明时梳洗,天亮上朝。一件事处理不好,朝内就出现混乱。事情是那么具体、复杂。当您想到这里时,能不忧虑吗?您一早上朝,傍晚退朝,忙忙碌碌,别的诸侯国的子孙还常逃到你这里来避难,你能无劳苦之情吗?您走出国门,眺望鲁国的四郊,会看到远方一些废墟,您就不联想到一旦自己的国家被人灭亡,将是多么严重的事情,您能不产生恐惧吗?我听人家说这样的话:君主好比船,百姓好比水。水可以把船浮起来,水也能把船淹没、打翻。您想想这些事,不感到危险吗?一个君主执掌一国的权柄,处在万人之上,内心应时时有恐惧之情,好象用朽烂缰绳拴着一匹狂奔的烈马一样,又好象踩到虎尾巴上,或者走到薄冰之上一样,时时有危险的感觉,才能处世谨慎,少出差错,乃至立于不败之地啊!”
孔子的一番话,使鲁哀公豁然开朗,马上对他施礼后,说:“夫子说的句句在理,我虽然不聪明,但也要照您的办法去做啊!”
君和民的关系,是水和舟的关系,比喻十分恰当,在一个国家中,民为主体,孟子早就说过“民为贵,君为轻”。明末思想家说: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不是那一个君主的天下。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谭嗣同说:“君末也,民本也。君也者,为民办事者也。臣也者,助办民事者也。赋税之取于民,所办事之资也。如此而事犹不办,事不办而易其人,亦天下之通义也。”偏偏有人对此基本规律不理解,有了点权,就愿高居人上。当官者愿为民之父母,说什么“父母官”。这正是本末倒置,邓小平同志说他是“中国人民的儿子”,说的多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