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体现了因材施教原则的思想。人的品性各不相同,夫子因材施教;过犹不及,夫子常行中道。孔子不喜欢讲“是什么”,喜欢讲“如何做”;不愿意讲“性与天道”这样的终极道理,而是愿意引导学生用合适的方式去做合适的事,提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矛盾。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字词活用:求也“退”:动词活用为形容词,可译为“退缩,不敢急进”。故“进”之:使动用法,即“使之进”,可译为“使...去实践、去力行”。故“退”之:使动用法,即“使之退”,可译为“让他变得谦退”,出自《论语·先进第十一·兼人章》。
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解释: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有:有教无类:让平民子弟也能接受教育,促进社会发展。因材施教:因各人各种不同的性格,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增强教学效果。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只有虚心向别人请教,才能不断完善自己。勤于思考:只有勤学善问,才能得到知识。温故而知新:经常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才能学好新知识。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这句话体现孔子的什么思想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这句话体现孔子的什么思想
人的品性各不相同,夫子因材施教;过犹不及,夫子常行中道。多说一句,孔子不喜欢讲“是什么”,喜欢讲“如何做”;不愿意讲“性与天道”这样的终极道理,而是愿意引导学生用合适的方式去做合适的事。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这句话里那些字有活用?求也“退”:动词活用为形容词,可译为“退缩,不敢急进”
故“进”之:使动用法,即“使之进”,可译为“使...去实践、去力行”
由也“兼”人:兼字的本意我不清楚,所以不知道什么用法
反正意思是形容子路“精力、气魄超过了一般人,太勇猛、太前进”
故“退”之:使动用法,即“使之退”,可译为“让他变得谦退”
出自《论语·先进第十一·兼人章》
哪句话最能体现孔子的思想?《论语·里仁》篇中有孔子对自己思想的总结,虽然是借由曾参说出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忠心也。忠于本心忠于己心。恕,如心也。爱人如爱己,即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亦为”子所不欲,勿施于人“。
而”仁“是”忠恕“之道的表现”樊迟问仁。子曰:“爱人。”爱人,出于本心及与他人。而”礼“是”仁“的具体实施准则。
所以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求之退,固进之,由人兼人,故退之的意思冉求做事畏缩不前,所以要鼓励他大胆进一步;仲由敢作敢为有时不够慎重,所以要抑制约束他慎重地退后一步。
提示:原文中的“求”是“冉求”,“由”是“仲由”。
孔子说:”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这句话也体现了孔子的中庸思想吗?请简要说明(100字内)《论语·秦伯》:“子日:‘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释义:学习好像追赶什么,总怕赶不上,赶上了又怕被甩掉。形容学习勤奋,进取心强。又形容做其他事情的迫切心情。
而中庸是儒家的一种主张,意思是“执两用中”,“中”不是中间的意思,不是在两个极端中间找到中间的那一个,而是找到最适合的那一个,中庸之意其实就是在处理问题时不要走极端,而是要找到处理问题最适合的方法。
根据其意,我感觉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并没有表现出中庸的思想
孔子的这句话阐述了儒家的什么思想
中庸思想;标准是“义”。
理解:中庸之道绝不是不讲原则的折中主义,而是一种始终以“义”为准绳的稳健主张。
孔子说“乡原,德之贼也”,就体现了中庸的原则是“德”,即“义”。
不讲是非的好好先生是道德的破坏者,体现了中庸所谓的无过无不及并非无原则的调和。
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这句话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思想很显而易见的啊。 反映了他对统治者苛政的不满,也反映了他仁慈,疼惜天下黎明百姓的心声啊。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欲于人."它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你认为这句话对嘛?为什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孔子所强调的是,人应该宽恕待人,应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恕”道是“仁”的消极表现,而其积极表现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所阐释的仁以“爱人”为中心,而爱人这种行为当然就包括著宽恕待人这一方面。《论语》中提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巨集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讨厌的事物,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孔子说:“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它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你认为这句话对吗?为什么?不一定对,你不要的别人比一定不要。
仁,爱
柴也其来乎,由也其死矣 这句话孔子的态度是什么?孔子闻卫乱,曰:“嗟乎!柴也其来乎?由也其死矣。”
“柴” 是高柴,字子羔,又称子皋、子高、季高,孔子门徒。“由”指孔子学生子路,子路字仲由。
高柴和子路同在卫国为官,卫国政变,高柴逃出,子路为了救孔悝而战死。孔子叹息的就是此事:高柴你倒是逃回了,子路却死在卫了!
子路是孔子最喜欢的学生。子路后在卫国的蒯聩之乱殉难,死后被剁成肉酱。孔子闻其死,极为伤心,从此不吃肉酱。
从这句话,我们不难看出孔子极为喜爱子路,可以说是待若亲子。孔子在感叹子路无辜的死去并为此而悲伤。至于他是否有责备高柴,这就不大清楚了。
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这体现了孔子的一种什么样的思想?
一个事例: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曰:"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 这一章具体阐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原则。宋朱熹对此注释说:"夫子教人,各因其才。"(《论语集注》)同一问题,由不同的学生提出,孔子针对冉有和子路不同的性格特点,用扬长避短的方法来完善他们的德业修养,为后人提供了一堂生动的因材施教的示范课。 孔子进行教学活动的特点,是能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他们智力高下的不同"因材施教"。根据这一原则,他深入了解学生们不同的志趣、智慧和能力,掌握每个人的特点,施以不同的教育。他把较为出色的学生分为四个专业: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 孔子因材施教,所以弟子各有所长。他划分专业,分科教育,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有首创之功。 孔子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对于如何传授知识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进行了探索和总结。 传统教育偏重于记忆和理解,因此在教育方式上注重填鸭式的灌输而忽视启发式的引导。它把学生摆在被动接受的位置上,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能使学生的创造精神得到发挥与培养。这种教育方法违背了人具有创造能力,希望实现自己才能的本性。久而久之,必然使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打击与压抑,跟不上的学生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失去兴趣,就会感到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甚至会失掉好学上进的品质。其实,这种倾向与孔子的教育主张和实践也是大相径庭的。"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子罕》)这是颜回多年追随孔子学习的切身感受,他总结概括了孔子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的意思
冉求做事畏缩不前,所以要鼓励冉求大胆进一步;仲由敢作敢为有时不够慎重,所以要抑制约束仲由慎重地退后一步。
出处:春秋末期孔子弟子《论语·先进篇》之二十二
原文: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译文:
子路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亲和哥哥在场时,怎么能听到就行动起来呢?”冉求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起来。”
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回答说'有父亲和哥哥在场时,怎么能听到就行动起来呢?'冉求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回答说'听到了就行动'。都被弄糊涂了,敢再问个明白。”孔子说:“冉求总退缩,所以鼓励冉求;仲由好勇过人,所以约束仲由。”
扩展资料:
作品赏析:
《论语》第二十二篇是孔子在教育实践中渗透中庸思想的具体例证。在这里,孔子要求学生不要退缩,也不要走得太远,适度地向前和向后移动。因此,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对仲由和冉求的相同情况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同时,它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特点之一,即因材施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先进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