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姜女是秦朝的,属于民间传说。有说法认为,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纯属虚构,因为山海关长城修建于秦朝以后,是明洪武年间徐达主持修建的。而秦始皇时期修建的长城距山海关北去数百里。既然当时当地并无长城,哭长城之事自然是子虚乌有。
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其夫万喜良被魏王征召修筑长城(今卫辉与辉县交界的战国长城)劳累饥饿而死,埋于长城之下。孟姜女寻夫哭至卫辉池山段长城,感动天地,哭塌长城,露出丈夫尸骨。至今在卫辉池山乡歪脑村一带还流传其故事,山上能见到孟姜女哭塌长城的泪滴石。新乡市区有孟姜女河,孟姜女路,孟姜女桥等名称。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孟姜女传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文物。
2014年07月16日,孟姜女传说被正式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孟姜女的家乡为山东省莱芜市茶业口镇。
孟姜女是哪个朝代的人?
故事中说的是秦朝,但历史上孟姜女(应该是齐国贵族长女的别称)的原型却生活在春秋时期,孟姜的丈夫杞梁则是春秋时齐国的大夫。 那么,春秋时期的孟姜为何穿越时空三百多年,跑到秦朝去大哭长城? 有关此故事的演绎过程,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曾于上世纪二十年代作过专门考据,并撰有洋洋万言的《孟姜女故事的转变》,刊发在1924年11月23日的《歌谣周刊》第69号。 孟姜女的原型“杞梁妻”最早记载于《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莒子亲鼓之,从而伐之,获杞梁。莒人行成。齐侯归,遇杞梁之妻于郊,使吊之。辞曰:“殖之有罪,何辱命不焉?若免于罪,犹有先人之敝庐在,下妾不得与郊吊。”齐侯吊诸其室。 这段记载说的是公元前549年,齐庄公攻打莒国,杞梁、华周担任先锋,结果杞梁战死了。后齐莒言和罢战,齐庄公率军载着杞梁尸体回临淄,在郊外遇见迎接丈夫灵柩的杞梁妻,便向她吊唁。杞梁妻认为若丈夫有罪就不必吊唁,若无罪则不应该在郊外接受吊唁,便回绝了齐庄公的郊外吊唁。于是,齐庄公就亲自到杞梁家中吊唁。 大约过了二百年后,孔子的三四传弟子所作《檀弓》一书中,引用曾子的话说杞梁妻“哭之哀”,开始有了“哭夫”细枝末节。稍后的《孟子》中则引淳于髡的话说“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进而使《左传》中的史实演义成齐人都学杞梁妻的哭调,成了一时的风气。至西汉时,文人们便让杞梁妻由“不受郊吊”变为“悲歌哀哭”。更有西汉人刘向,先是在《说苑》中添加因悲哭而“崩城”(此“城”应是临淄城)的情节,继之在《列女传》中又让杞梁妻“投淄水”。“哭夫于城,城为之崩。自以无亲,赴淄而薨。”(刘向《列女传》)因而,至西汉时期,杞梁妻的故事已经形成“哭夫、崩城、投水”三大系列,这可能跟西汉时期频繁的对北方战事相关联。 东汉至西晋时期,故事进一步演义成杞梁妻哭崩的是位于河南开封的杞城。西晋崔豹的《古今注》说“杞都城感之而颓”。至此,杞梁妻的故事虽然已经远远跳出史实范围,但杞梁夫妻仍是春秋人,齐国的臣民。步入唐代,这一故事便演绎得面目全非。唐代诗僧贯休的《杞梁妻》一诗中,让杞梁夫妻成为秦朝人,春秋死于战事的“杞梁”变成秦时死于筑城的“范郎”,而杞梁妻“一号城崩塞色苦,再号杞梁骨出土。”(贯休《杞梁妻》)从此,长城与杞梁夫妇结成不解之缘。 故事的如此演变,缘于盛唐时期的东征西伐,士兵终年镇守边境。他们的妻子夜梦中系恋的是“玉门关”、“渔阳”、“马邑”,反正都在绵延数千里的长城一带。长城成为闺中少妇的怨恨所归,于是便借“杞梁妻哭倒长城”的故事来消除心中的怨气。杞梁妻的故事实际上成为“旷妇怀征夫”。 明代大修长城,不堪徭役重负的百姓为发泄不瞒,又改杞梁妻为“孟姜女”,改杞梁为“万喜梁”或范喜梁,添加招亲、千里送寒衣等故事情节,使“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基本定型。 孟姜女并非姓孟,“孟”即排行老大之意,“孟姜女”应该是指“姜家的长女”。而且,在先秦时期,“孟姜”一般称齐国国君之长女,亦通指世族妇女。也就是说,当时很多齐国公室的贵族妇女,都可称“孟姜”。
孟姜女是哪个朝代的人物
历史上并没有孟姜女这个人物,其为我国民间传说中的人物,故事中孟姜女所处的朝代为秦朝。虽然历史上没有孟姜女,但她却是有历史原型的,其历史原型为齐国人杞梁之妻,原型所处的朝代则为春秋时期。孟姜女的传说,一直以口头传承的方式在民间广为流传。直到20世纪初,在“五四”精神的推动下,她才被纳入到研究者的视野中。
故事最早见之于《左传》,孟姜为齐将杞梁之妻,梁于公元前549年在莒战死,齐庄公在效外见到孟姜,对她表示吊慰。孟姜认为郊野不是吊丧之处,拒绝接受,于是庄公接受她的意见专门到她家里进行了吊唁。孟姜除了知礼外还有善哭的记载,淳于髡曰:“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
后来就慢慢越变越厉害了,到西汉时就有了孟姜女“夫死后向城而哭,城为之崩”的记载(刘向《说苑》及《列女传》)。到了唐代,杞粱妻的故事大变了模样。
杞粱由春秋的齐人变成秦朝的燕人;杞粱妻的名字出现了,她姓孟名仲姿,或姓孟名姜女;杞粱的死因不再是战死疆场,而是因避役被捉后筑于城墙之内,所以其妻要向城而哭;而筑于城墙之内的死尸实在太多了,只有滴血认骨才能辨别。而杞粱妻的故事经过六朝、隋唐时代的加工,把崩城和秦始皇联系在了一起,这也是一个不小的创造。
孟姜女是哪个朝代的
孟姜女是中国民间传说人物,也是有着一些典故的。那么,她具体是哪个朝代的人物呢?下面大家就随我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孟姜女是哪个朝代的
秦朝,孟姜女哭长城。
典故是:
秦始皇征用了大量的民工修万里长城,孟姜女的老公就是其中一个,长城修好后,老公被埋在长城里了。
结果孟姜女哭倒长城。
人物简介
孟姜女,并不姓孟,“孟”为“庶长”的意思;“姜”才是其姓氏。“孟姜女”实际的意思是“姜家的大女儿”;而且,孟姜女不是单指一个人,而是一类人的通称。据《毛传》:“孟姜,齐之长女。”陈奂传疏:“孟姜,世族之妻”等文献记载,先秦时期,“孟姜”一般称齐国国君之长女,亦通指世族妇女。也就是说,当时很多齐国公室的贵族妇女,都可称“孟姜”。此点除文献证据外,有文物桓子孟姜壶为证(此壶为春秋时期齐庄公姜光的大女儿姜蕾和丈夫田桓子无宇共铸,以悼念田桓子无宇的父亲田须无)。
经过考察后,中央电视第十频道的在2007.12的节目,说孟姜女是齐国的一位将军的妻子,秦朝修建长城的时候她已经死了几百年了。孟姜的丈夫杞梁,春秋时期齐国大夫。也有人说,孟家和姜家是邻居,都没有子女,一天,两家的墙角长出了一个大冬瓜,到成熟的时候,破开冬瓜,里面竟然是一个小女娃,孟家和姜家就一直养了这个女儿,取名叫孟姜女。
历史渊源
孟姜女的传说一直以口头传承的方式在民间广为流传。直到20世纪初,在“五四”精神的推动下,她才被纳入到研究者的视野中。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顾颉刚将孟姜女传说的原初形态一直上溯到《左传》上的一个故事。《左传》记述这个故事是想褒扬杞梁妻(也就是后世的孟姜女)在哀痛之际,仍能以礼处事,神志不乱,令人钦佩。
《左传》上没有哭声的杞梁妻,到战国时就沾染了当时音乐界的风气,增加了哀哭的一段故事。这是个很重要的转变,后世关于杞梁妻故事的变异就是顺着这“哭之哀”生发出来的。
第一个记述崩城之事的'人,是西汉末年的刘向。他在《烈女传》中先重述了《左传》中杞梁妻的故事,然后他继续写到:杞梁妻没有子嗣,娘家婆家也都没有亲属,夫死之后成了个孤家寡人。杞梁妻“就其夫之尸于城下而哭之”,哭声十分悲苦,过路人无不感动。十天以后,“城为之崩”。唐代的有关记载,使杞梁妻的故事大变了模样。杞梁由春秋的齐人变成秦朝的燕人;杞梁妻的名字出现了,她姓孟名仲姿,或姓孟名姜女;杞梁的死因不再是战死疆场,而是因避役被捉后筑于城墙之内,所以其妻要向城而哭;而筑于城墙之内的死尸实在太多了,只有滴血认骨才能辨别。杞梁妻的故事经过六朝、隋唐时代的加工,把崩城和秦始皇联系在了一起,这是一个不小的创造。
元代,中国的民间剧种十分发达,出现了很多杂剧大家和脍炙人口的作品,像孟姜女这样富有生命力和创作空间的故事,自然也成为戏曲创作的源泉。范郎的名字从范希郎、范四郎、范士郎、范喜郎到范杞良、范纪良、万喜良,出现很多种变异,故事的情节被铺陈得一波三折,与他们有关的其他人物,如范郎的母亲也出现在戏曲之中,使故事日渐丰满。
明清以来,孟姜女的故事在民间仍继续发展演变。各地的口头讲述,把孟姜女说成是葫芦所生,由于葫芦(或瓜)牵连到隔壁而居的孟姜两家,所以叫“孟姜女”。孟姜女的故事不仅流传的时间漫长,受其影响的地域也十分广泛。不同的地方根据当地的民俗和民众的不同兴趣取向,对这个故事做了各种改造,使孟姜女的传说呈现出极其强烈的地域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