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与波》表达了母亲爱自己的孩子,孩子依恋母亲的人类的天性。把人类这种自然之爱描写得纯洁美好,表达了只有在爱的世界才能获得人生的真正自由和完美。《云与波》是近代著名诗人、哲学家泰戈尔所写的一首诗歌,该诗选自《泰戈尔诗集》中的《新月集》。
泰戈尔,印度诗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飞鸟集》《眼中沙》《四个人》《家庭与世界》《园丁集》《新月集》《最后的诗篇》《戈拉》《文明的危机》等。
泰戈尔的家庭属于商人兼地主阶级,是婆罗门种姓,在英国东印度公司时代财运亨通,成为柴明达地主。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社会活动家,在当时积极赞成孟加拉的启蒙运动,支持社会改革。他的父亲对吠陀和奥义书颇有研究,是哲学家和宗教改革者,富有民族主义倾向,由于与社会上的传统习俗格格不入,被习惯势力祝为没有种姓的外化之人。
他有子女十四人,泰戈尔是家中最小的一个。就是在这个家庭,兄弟姐妹和侄辈中颇出了一些学者和艺术家。由于生长在这样一个印度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和谐交融的书香门第,因而泰戈尔从小就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
这篇短文“云与波”写的是怎样的故事?
有木有一次一次握不住幸福的感觉?感觉像红玫瑰和白玫瑰,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那么两个人,一个温柔了岁月,一个惊艳了时间。可是最终的结局并没有那么让人满意。唯有祝福给我牵挂的人
云与波的诗人泰戈尔从哪个角度来写母爱的中塑造的两个怎样的世界
诗人巧妙的借前一个“躲”字引出第二个“躲”字,如同鸟儿躲到鸟巢避风雨一样,儿女的心灵(精神和感情)收到了打击,总会在母爱中得到慰藉,这种自然的联想与巧妙的对比,表现了诗人寻求母爱保护的心态,同时也讴歌了母爱的温暖与伟大!
泰戈尔 金色花 解说
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
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
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么?
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
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荫,
走到做祷(dǎo)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香,
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当你吃过午饭,坐在窗前读《罗摩衍那》(yǎn),
那棵树的阴影落在你的头发与膝上时,
我便要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
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
但是你会猜得出这就是你孩子的小小影子吗?
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
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
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讲故事给我听。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我不告诉你,妈妈。”
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金色花》散文诗赏析
“假如我变了一朵‘金色花’”,要理解这开篇的句子,就要联系到《金色花》的上篇散文诗《云与波》。诗人在《云与波》中写那孩子有一种想融入云和波的生命之中的强烈愿望。但是他不能,因为云和波是如此遥远,而且他也不愿意离开妈妈。后来他想变成云,而他的妈妈则变成月,或者他将变成波而他的妈妈变成陌生的岸。故诗人在《金色花》开篇中说,那孩子在欲将自己隐藏起来的种种尝试都失败以后,希望变成一朵金色花(圣树上开出的金黄色碎花)。这样他就能隐藏起来,避过妈妈的耳目,然后再作为一个孩子回到她的身边。
那孩子还不懂得区别别人和自然,他的种种计划是不受可能性的制约的。
诗人用第一人称描写那孩子的种种计划,先是在“新生的树叶上跳舞”,让妈妈到处叫着找他,而他则“暗暗地在那里匿笑”,这种天真的“捉弄”,生动地表现了妈妈与孩子的深厚感情。接着,写变成“金色花”的那孩子“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母亲工作,让妈妈在小庭院里嗅着花香。这是对妈妈精神上的慰藉。诗人进一步展开幻想,让“金色花”的树阴伴着妈妈读书。最后,那“金色花”在黄昏时又落在地上,变成了妈妈的孩子,倾听妈妈讲故事。妈妈称他为“坏孩子”的“坏”是调皮、淘气的意思,是贬义褒用。那孩子故意不告诉妈妈自己在哪里。母子和谐生活的情趣,令人陶醉;孩子的娇憨之态可掬,令人爱不自禁。
这首诗用充满童稚的想象,细腻地刻画了孩子天真可爱而又捎带顽皮地与妈妈嬉戏的心理,含蓄巧妙地表达了孩子须臾不离妈妈的难舍难分的深厚感情。
《云与波》(泰戈尔)
妈妈,住在云端的人对我唤道----
“我们从醒的时候游戏到白日终止;我们与黄金色的曙光游戏,我们与银白色的月亮游戏。”
我问道:“但是,我怎么能够上你那里去呢?”
他们答道:“你到地球的边上来,举手向天,就可以被接到云端里来了。”
“我妈妈在家里等我呢,”我说,“我怎么能离开她而来呢?”
于是他们微笑着浮游而去。
但是我知道一件比这个更好的游戏,妈妈。
我做云,你做月亮。
我用两只手遮盖你,我们的屋顶就是青碧的天空。
住在波浪上的人对我唤道:
“我们从早晨唱歌到晚上;我们前进又前进地旅行,也不知我们所经过的是什么地方。”
我问道:“但是,我怎么能加入你们队伍里去呢?”
他们告诉我说:“来到岸旁,站在那里,紧闭你的两眼,你就被带到波浪上来了。”
我说:“傍晚的时候,我妈妈常要我在家里——我怎么能离开她而去呢!”
于是他们微笑着,跳着舞奔流过去。
但是我知道一个比这更好的游戏。
我是波浪,你是陌生的岸。
我奔流而进,进,进,笑哈哈地撞碎在你的膝上。
世界上就没有一个人会知道我们俩在什么地方。
世界上大概再也没有比孩子对妈妈的情感更纯粹和深厚的了。泰戈尔的这首诗,让我感受到诗人的活跃的思维和对妈妈无限的依恋,感觉像是在欣赏一幅幅生动的漫画,不自觉地跟随诗人的笔触,去漫游天地,来一场说玩就玩的躲猫猫,除了“我”和妈妈,谁也不知道我们在哪里。所以,此时此刻,妈妈便只是我的,而我有的是办法让她开心。
这首诗也让我想起了诗人的另一篇作品《金色花》,两首诗的主题相似,所以在读的时候,两首诗可以放在一起读。这里还推荐两首诗人的作品:
《家庭》
我独自在横跨过田地的路上走着,夕阳像一个守财奴似的,正藏起它的最后的金子。
白昼更加深沉地投入黑暗之中,那已经收割了的孤寂的田地,默默地躺在那里。
天空里突然升起了一个男孩子的尖锐的歌声。他穿过看不见的黑暗,留下他的歌声
的辙痕跨过黄昏的静谧。
他的乡村的家坐落在荒凉的边上,在甘蔗田的后面,躲藏在香蕉树,瘦长的槟榔树,
椰子树和深绿色的贾克果树的阴影里。
我在星光下独自走着的路上停留了一会,我看见黑沉沉的大地展开在我的面前,用
她的手臂拥抱着无量数的家庭,在那些家庭里有着摇篮和床铺,母亲们的心和夜晚的灯,
还有年轻的生命,他们满心欢乐,却浑然不知这样的欢乐对于世界的价值。
《孩童之道》
只要孩子愿意,他此刻便可飞上天去。
他所以不离开我们,并不是没有缘故。
他爱把他的头倚在妈妈的胸间,他即使是一刻不见她,也是不行的。
孩子知道各式各样的聪明话,虽然世间的人很少懂得这些话的意义。
他所以永不想说,并不是没有缘故。
他所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要学习从妈妈的嘴唇里说出来的话。那就是他所以看来这
样天真的缘故。
孩子有成堆的黄金与珠子,但他到这个世界上来,却像一个乞丐。
他所以这样假装了来,并不是没有缘故。
这个可爱的小小的裸着身体的乞丐,所以假装着完全无助的样子,便是想要乞求妈
妈的爱的财富。
孩子在纤小的新月的世界里,是一切束缚都没有的。
他所以放弃了他的自由,并不是没有缘故。
他知道有无穷的快乐藏在妈妈的心的小小一隅里,被妈妈亲爱的手臂所拥抱,其甜
美远胜过自由。
孩子永不知道如何哭泣。他所住的是完全的乐土。
他所以要流泪,并不是没有缘故。
虽然他用了可爱的脸儿上的微笑,引逗得他妈妈的热切的心向着他,然而他的因为
细故而发的小小的哭声,却编成了怜与爱的双重约束的带子。
云与波与金色花在情感的抒发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金色花》选自泰戈尔的《新月集》。
泰戈尔写《新月集》时,25岁。25岁啊,多好的年龄,精力充沛,朝气蓬勃,风华正茂,这个年龄,你可以用一切青春的向上的词语来形容。对于25岁的泰戈尔来说,一切都是那么美好,未来是那么美妙。尤其是,他的第一个女儿诞生了,我们要理解他当时的心情啊,初为人父,身心愉悦,眼里心里全都是孩子,于是,他的诗有了孩子的天真,他的诗有了孩子的烂漫,或者他就在诗中直接写孩子……总之,他的诗就像童声合唱,有如天籁。
《金色花》的第一句是“假如我变了一朵金色花”。诗里的孩子为什么要变成一朵金色花呢?要理解这个句子,就要联系到《金色花》的上篇散文诗《云与波》。在《云与波》里,孩子想变成云,妈妈就变成月,孩子想变成波,妈妈就变成岸。孩子是多么想将自己隐藏起来啊,最终他想变成一朵金色花,那种圣树上开出的金黄色碎花。于是一个孩子就在诗中,和妈妈开始做躲猫猫的游戏。
《金色花》
泰戈尔著,郑振铎译
假如我变了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笑哈哈地在风中摇摆,又在新生的树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么?
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荫,走到你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的香气,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当你吃过中饭,坐在窗前读《罗摩衍那》,那棵树的阴影落在你的头发与膝上时,我便要投我的小小的影子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
但是你会猜得出这就是你的小孩子的小影子么?
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又成了你的孩子,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我不告诉你,妈妈。”
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诵读这样的散文诗,你的声音也是要在溪水里洗一洗的,因为诗是那么干净,那么轻灵。
妈妈是很美的妈妈。沐浴后的妈妈,走在林荫中的妈妈,做祷告的妈妈,坐在窗前读书的妈妈……没有一种姿态是不美的。
孩子是调皮的孩子。妈妈沐浴后,“我”偷偷地为她送香;妈妈读书时,“我”就顽皮地为她投影……最妙的是,妈妈竟然完全没有觉察,真的,还有比这更美妙的事吗?
诗的最后,那段母子对话时要好好读的,而且要读好真的挺难,因为里面有那么复杂、微妙、甜蜜的情感。母亲一句“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一个“坏”字十分精彩,贬词褒用。这哪里是在骂孩子呦,这里诗人将嗔怪、担忧、焦虑、假愠之情融为一体,真是情韵悠长啊!而一句“我不告诉你,妈妈。”却把孩子的顽皮、淘气、天真、机灵表现得淋漓尽致了。要读好,真是有点考验你的朗诵技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