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最早的学校是在五帝时期,在当时被称为“成均”和“庠”。五帝时期的学校主要是用来进行军事教导、某项行动前的动员和举行祭祀。五帝时期之后,夏朝诞生,学校开始有了最基础的雏形,分别叫“序”和“校”,“序”是贵族教育场所,“校”为平民教育场所。
资料拓展
西周时较高级的学校,分别称之为“辟雍”、“成钧”、“上庠”、“东序”、“瞽宗”。其中“辟雍”最尊。在诸侯各国则有称为“泮宫”的学校,较低一级的学校,有每25家设立的“家塾”,也有每500家设立的“序”。
到了汉代,最高一级的学校称为“太学”,太学以下的学校有“东学”、“南学”、“西学”、“北学”等。魏晋南北朝时“太学”又称为“国子学”;北齐时则将其称为“国子寺”。至隋代,隋炀帝又将“国子寺”改名为“国子监”。
此后“国子监”之称一直沿用到明、清两代,但后来被称为“国子监”的已非以前性质的学校,而是一种实施教育管理的部门,至于各类学校则分别称之为“书院”、“书堂”、“私塾”等等。
1,中国最早的学校在哪个朝代
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夏朝,有序和校,序指的是教射箭的场所,后来慢慢成为国家祭祀的公共场所,校指的是养马训马的场所,后来成为习武练武的地方。如果问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学校那就不是夏朝了,有文字记载也就是有证据了,那就是商代。
我国学校最早产生于( )。 a 夏朝 b 商 c 周 d 秦
我国最早的学校最早是在夏朝。
在当时中国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夏朝。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我国已有“图书文字”和“象形文字”。有了文字自然会有专门传授和学习的机构,称为“成均”,是学校的最初萌芽。到了夏代,有了正式以教为主的学校,称为“校”;商朝称为“庠”,周称为“序”。《孟子腾文公上》曰:“设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西周是奴隶社会鼎盛时期,学校组织比较完善。当时分为国学与乡学两种,国学专为贵族子弟而设,按学生入学年龄与教育程度分为大学、小学两级;乡学主要按照当时地方行政区域而定。因地方区域大小不同,亦有塾、庠、序、校之别。国学为中央直属学校,乡学是地方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