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的九点到十一点是巳时,而下午的九点到十一点是亥时。在中国古代,不同的时间段具有不同的称谓。比如将23点到1点称之为子时;1点到3点叫做丑时;3点到5点称作寅时;5点到7点叫做卯时;11点到13点是午时;15点到17点则是酉时。
古代劳动人民把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叫做一个时辰。十二个时辰既可以指一天,也可以指任何一个时辰,而一个时辰就相当于现在的2个小时,因此按照现在的计时方法来看,九点到十一点在古代的时候就是巳时。
古代的人们为了能够有更好的作息规律,于是就根据一天当中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进行归纳总结,于是就有了时辰。有了时辰人们的生活也变得井然有序,同时人们会根据时辰的变化进行劳动,因此时辰的出现对人们的日常生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现在,我们对时间的称呼都是比较具体的,而在中国古代对于时间的称呼基本上都说的是时间段。因为现在的科学技术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人们对时间的要求更叫精确了。所以就要求我们对于时间的把握更加准确。
本文来自网络投稿,仅供学习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该文观点仅代表原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抄袭侵权/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1762202553@qq.com反馈,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展开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