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一个时辰等于现在的两小时。时辰是古代计时单位,古代人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并以地支来命名,把一个昼夜平分成十二段,每一段就叫一个时辰,合起来就是现在的两小时。十二时辰是从半夜算起,半夜的是十一点到一点是子时,中午的十一点到一点是午时。
子时又叫夜半,是23时到1时;丑时又鸡鸣,是1时至3时;寅时又叫平旦,是3时到5时;卯时又叫日出,是5时到7时;辰时又叫食时,是7时到9时;巳时又叫隅中,是9时到11时。
![](https://pic9.jiangzi.com/20211231/cb3f28c71328efeb0298990a23bf94a1.jpg)
午时又叫日中,是11时到13时;未时又叫日昳,是13时到15时;申时又叫哺时,是15时到17时;酉时又叫日入,是17时到19时;戌时又叫黄昏,是19时到21时;亥时又叫人定,是21时到23时。
历史上,中国古人的记时方法,主要有十六时辰制、十时辰制、百刻制、十二时辰制、以及随佛教传入的六十点法等。这里说的“时辰”,指的就是时段。
本文来自网络投稿,仅供学习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该文观点仅代表原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抄袭侵权/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1762202553@qq.com反馈,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展开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