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蚧是一种陆栖爬行动物,一般指大壁虎,又称仙蟾。体型较大,体长可达30厘米以上,头长大于尾长。背腹面略扁,头呈扁平三角形;皮肤粗糙,全身密生粒状细鳞;体色有深灰色、灰蓝色、青黑色等,头、背部有深灰、蓝褐等颜色横条纹,全身散布灰白色、砖红色、紫灰色、橘黄色斑点,尾有白色环纹。吻鳞不接鼻孔。
蛤蚧栖息于山岩或荒野的岩石缝隙、石洞或树洞内,生活于树林、开阔地、山区、荒漠及房屋内。多夜间活动,主食昆虫。多为卵生,每次产2枚。主要分布于亚洲东南部和南部,在印度东北部到澳大利亚群岛也有发现。

蛤蚧一般在3-11月份活动的比较频繁,12月到次年的1月在岩石的缝隙深处冬眠。蛤蚧的听力比较强,但是白天视力比较差,在夜间出来觅食和活动,瞳孔可以扩大4倍左右,视力增强,灵巧的舌头还可以伸出口外,偶尔会舔掉眼睛表面的灰尘。
蛤蚧为能在墙壁上爬行自如原因,是其趾端膨大的足垫,而是在足垫和脚趾下的鳞上密布着一排一排的成束的象绒毛一样微绒毛,如同一只只弯形的小钩,所以能够轻而易举地抓牢物体,可以在墙壁甚至玻璃上爬行,微绒毛顶端的腺体的分泌物也能增强它的吸附力。
本文来自网络投稿,仅供学习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该文观点仅代表原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抄袭侵权/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1762202553@qq.com反馈,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展开阅读全文 --